

导读
农业作为第一产业,位列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,重要意义不言而喻。如此重要的一个产业,从业者及其农业企业是个什么状态呢,本文予以简略分析。
面对经济下滑,利润越来越薄,市场竞争更趋激烈,手段层出不穷,各类农业企业都在积极寻求转型。
一、农业产业链上不同领域的农业企业
从典型种业来看,2014年以来普遍营收增长乏力,2015年利润也开始走向下坡;从典型肥料公司来看,营收能保持一定增长,但利润增长堪忧;从典型农药公司来看,营收与利润的增长幅度均逐年下滑,在2015年出现行业营收整体萎缩以及利润负增长;从典型饲料公司来看,2015年是营收的一个相对谷底,利润下滑,只待周期再起;从典型农机公司来看,2015营收略有增长,但利润流失缺难以挽回;从典型种养公司来看,营收和利润均保持小幅增长。
大农业不同细分行业典型上市公司营收与利润情况
以金正大、史丹利、诺普信、辉丰股份、智慧农业为代表的农资上市公司,其普遍的核心战略是:研发技术领先、升级服务(信息化)、O2O营销(农业电商)、跨界融合(农资跨界)、农业金融(农业互联网金融)以及大型龙头的并购基金与国际化。农业信息化和农业服务成为发展良方,被大量采用,但实际效果仍需检验;跨界也依然停留在纸面,或是粗浅的合作;而农资企业的农业电商依然遥遥无期。
以新希望、大北农、通威股份、唐人神为代表的饲料上市公司,其普遍的核心战略是:轻资产的公司+农户、全产业链或跳出农业、技术服务+金融、撮合交易平台、打造信息生态圈以及并购扩张。饲料行业在大农业行业中竞争尤为激烈,养殖的规模化促使全产业链成为可能;市场集中度较高,在龙头的不断发力下,行业内剩余发展空间有限。
以顺鑫农业、圣农发展、东方海洋、民和股份、獐子岛为代表的种养上市公司,普遍的核心战略是种子种苗研发、非相关双主业、产业链下游延伸、渠道整合B2B+B2C及并购扩张。这些企业中,以中型规模企业居多,普遍不到百亿市值;竞争尚可,为农业领域的相对蓝海,但难度也相对较大;行业发展思路和运营效率有待提升。
以大冷股份、生物股份、普莱柯、农产品为代表的加工流通上市公司,其普遍的核心战略是发展冷链、标准品覆盖、B2B+B2C电商平台、产业链一体化以及并购扩张。这些企业短时间而言,受互联网冲击较小,市场相对稳定,但互联网战略也是不得不慎重考虑的一个发展方向;企业普遍拥有一定的技术含量,但在技术研发上投入相对缓慢;产业改革难度大,但终将逐渐迎来跨界的淘洗。
归结起来,当前农业产业链上市企业其发展核心为六大战略方向:增强研发、升级服务和产业链扩张、O2O营销、农业金融、并购扩张,进一步则能归类为专业化战略与多元化战略。依托原有的产业发展强化组织功能是专业化战略,研发与服务是基础,金融是手段,营销是后续拓展的关键,在切入点上,从研发和服务切入有更大成功可能性;产业链的扩张,是走多元化战略的表现,希望在农业行业外寻找更大的空间,寻求战略上的重大转型。两类发展战略无对错之分,重点看企业对市场的研判以及企业对行业的信心,当然不同细分行业实际上存在选择优劣。
二、基础薄弱,一地鸡毛
在资金压力和资本市场的引导下,一批中小型农业企业选择挂牌新三板,一方面提高了公司知名度,一方面也确实获得了资本市场的一定关注。但最终实际的融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,反而平添许多成本。据观察,大量农业企业上新三板实际上形式大于意义,主要原因是:新三板市场确有其价值,但对于不少农业公司而言基本无资本价值,因为即使上市也难以实现融资;农业公司业务过于传统,很难有爆发增长的可能,难以讲出好的资本故事;公司为上市付出的成本高昂,因为农业类公司普遍现金交易,上市带来了大量的补税却看不到好的成效。为此,对农业企业家需要慎重思考新三板对于企业自身的价值。对于已挂牌企业,需要重点考虑:新三板为企业带来的切实价值有多少?如何有效利用新三板为企业谋福利?如何一方面做好业务,一方面做好市值?公司有做市的空间吗?对于拟挂牌新三板的企业,更需要慎重思考:新三板为企业带来的切实价值有多少?自己想上还是别人想让你上?新三板需要企业为此付出的成本有多少?补交税金有多少?上新三板的目的何在?你的企业有特点吗?如何避免成为僵尸公司?只有完成了对于企业自身和新三板产融互动的系统思考,才能真正发挥新三板对企业经营增长的动力效应。
对于中小型农业企业而言,总体上普遍生存艰难,发展压力大,技术能力薄弱、融资困难、工作效率低,关键人才欠缺,甚至部分大型企业亦是如此。而不同的细分行业其现状和发展机会也不尽相同。中小型农资企业普遍技术含量较低,资金紧张,扩张困难,人才不足,积极寻求改变但又比较迷茫,其发展机会在于本地化的区域深耕、被并购和整合的可能、找准细分市场机会后的一飞冲天以及与农业物联网深度结合,真正创造价值;中小型饲料企业数量越来越少,生存越发艰难,上下游机会均不乐观,且技术优势较弱,其发展机会在于细分品类的养殖、充分运用公司+农户以及高度的品牌化运作机会;中小型种养企业当前的问题主要有标准化不足、规模化不足、品牌化不足、资源利用效率不高、思维陈旧等问题难以突破,以及资金紧张,贷款困难,其发展机会在于土地流转、规模化机会、品牌化运作机会以及物联网、安全可追溯机会。中小型加工流通企业普遍是倒买倒卖,缺乏核心竞争力,且资金压力大,风险高,利润低,将成为被革命的对象,其发展机会在于存在被整合的机会、存在某一品类或区域异军突起的机会以及高度的品牌化运作机会。
在实际的发展战略上,中小型农业企业普遍存在发展方向模糊,发展灵活性过强,贪大求全等问题。发展方向模糊的企业,往往规模在几百万到几千万之间,其核心是生存问题,但对于未来的思考相对不足,缺乏对发展的长远规划,可能会觉得过于遥远,在具体方向上没有明确的思路,走到哪算哪。发展灵活性过强的企业,往往是机会主义,爱钻空子,公司在发展中,机会主义成分大,容易因为某一机会即放弃原有的想法和原有的坚持;在遇到挫折后,会想方设法解决问题,但有时候兜的圈子可能过大,甚至不符合法律要求,因此缺乏本质上能力的提升。贪大求全的企业,公司规模不大,但野心很大,公司现有业务难以承载其野心,导致创始人想要的甚多,公司业务驳杂,精力难以集中主业,主业也尚未取得较好的市场竞争力。
对于几乎所有农业企业而言,在市场层面都存在高度的挤压,压力或来源于其它行业,或来源于本行业,缠斗是其主题。细分行业受到上下游行业的延伸挤压;大企业受到其它行业企业的挤压以及现有行业发展空间的挤压,同时也受到行业内其它大型企业的挤压。中小型企业受到行业内大型企业生存挤压和产业链上下游挤压,同时也受到区域内其它中小规模企业挤压。仿佛所有的企业都被放置一个个或大或小的鱼缸,生存空间有限,所有的企业都必须通过竞争获取自身的存在与发展,市场处于高度的缠斗状态。
摘自《和君官网》,作者罗龙、吴敏,编辑傅光平
一次真诚对话,破解企业转型升级的困惑
二维码的背后,是两千咨询师的智慧分享